鄂托克前旗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不仅上演了七万年前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场景,同时,也深深镌刻着旧石器时代至今延绵不断的漫漫征程以及跌宕起伏的恢宏诗篇。
水洞沟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水洞沟发源于鄂尔多斯高原,上游位于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水泉子村十三里套社和比邻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临河乡的明代长城脚下,中下流经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沙章图村最终汇入黄河,这里曾是“史前丝绸之路”的和古人类文化传播、人类迁徙的主要驿站之一。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五次正式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奠定了在世界史前研究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水洞沟遗址在至今约4.14—1.9万年的古人类文化层中既表现了以小石片文化为主的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区域特色,也包含了浓郁且典型的欧洲旧石器中晚期文化类型及特征,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繁盛期地层中出土了大量西欧的旧石器中晚期标志性的石制品——勒瓦喽哇石核、莫斯特技术的石片与尖状器,以及大量的装饰品,又在距今1.1——0.6万年的地层中获得了数量巨大、年代数据可靠的草原细石器文化产品。它在近百年的中国考古史中无论从数量、特色和可比性几方面都独占鳌头,东方固有的文化与欧洲的西方的石器制作技术在这里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水洞沟自发现以来,史前考古大家裴文中、贾兰坡,中科院院士刘东生等知名专家都曾前来发掘或考察,美国、韩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也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从第一代外国学者德日进、桑志华,到如今水洞沟研究涌现众多第六代的年轻学者,他们不断在历史的迷雾中追寻着远祖的足迹,通过对一件件器物的研究来还原那一段没有文字的人类历史。
而今,水洞沟文化遗址景区由内蒙古和宁夏合作共建,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延展。水洞沟两岸的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势头强劲,清洁能源产业蒸蒸日上;上海庙欢乐大草原浓厚的蒙古族风情与现代时尚的休闲娱乐元素相融合,原始的状态在这里延续,纯洁的心田在这里繁衍;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遗址在草原上绵延万里,见证着历史沧桑和时代巨变。一代又一代鄂前旗人精心守护着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文脉,书写着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