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情况 > 文史研究

萨拉乌苏文化在鄂托克前旗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14 14:58 打印 关闭 【字体:

鄂托克前旗的南端,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它源于毗邻鄂托克前旗的陕西榆林定边县境内,流经鄂托克前旗大沟湾,后经过乌审旗东折流入陕北境内汇入黄河,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河套文明的发祥地。


1922年,法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在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谷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骨角器等,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萨拉乌苏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掀开了中国古人类研究史的帷幕,也揭示了本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行踪。1923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组成考察队,在小桥畔进行调查和发掘,发现45个各种脊椎动物化石和石制品。后来,德日进研究发现了一颗石化程度很深的人类上门齿,经北京协和医院解剖科主任步达生研究,定名为“鄂尔多斯人牙齿”。随后国内专家裴文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河套人”和“河套文化”,“河套人”以那颗“鄂尔多斯人牙齿”为代表,“河套文化”则由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河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石制品为代表。


之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进一步发掘工作发现了古文明的存在,其旧石器地点迄今共发现两处,共获得500多件石制品,其中石器占有相当的数量。萨拉乌苏石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非常细小。萨拉乌苏旧石器的尺寸小,与原料匮缺有关,当时人们对已到手的原料特别珍惜,努力做到“物尽其用”。这也用事实证明了中国有旧石器人类及其工业文化的存在,也是鄂尔多斯目前发现最早存在的古文明。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其中以羚羊的角和肢骨最多,说明羚羊是当时人们的主要打猎对象。几乎各种动物的头骨、肢骨都被砸碎,表明它们是被“敲骨吸髓”后留下来的。这也证明了河套人已经具有较高的工具制造水平和一定的饮食文明。


萨拉乌苏动物化石至少有45种以上,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化石之乡”。古生物界将其作为中国华北晚更新世的典型动物群,称为“萨拉乌苏动物群”。其因首先在萨拉乌苏流域发现而得名,是一个包括34种哺乳动物和11种鸟类在内的庞大动物群,生活的年代距今为7~14万年间,已鉴定出的45种动物包括虎、狼、鬣狗、象、野马、野驴、野猪、骆驼、马鹿、大角鹿、羚羊、转角羊、水牛、原始牛等大型食肉类、食草类动物以及鼠、兔、刺猬等小型啮齿类、食虫类动物和鸵鸟等鸟类。在34种哺乳动物中,至少有8种已经灭绝,目前仍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有12种。萨拉乌苏动物群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展示了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内,同一历史时期内不同的生态小环境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冷、暖、干、湿的更迭变换,在研究东亚北部地区20万年以来环境变迁、生物进化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历经沧海桑田,鄂托克前旗的萨拉乌苏河依然在缓缓流淌无声的讲述人类文明在这里延续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今天,萨拉乌苏在与现代文明的拥抱和交融中,音韵更加悠扬,旋律愈发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