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情况 > 文史研究

鄂托克前旗的粟特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14 14:57 打印 关闭 【字体:

距今1300多年前,鄂托克前旗曾经也是粟特人的故乡,他们在这里生活了长达近百年之久。


唐朝初年,为安置归附的10万突厥部众,唐太宗李世民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实行了“羁縻统治”的政策,在鄂托克前旗由西至东区域设置了丽、塞、含、依、契、鲁等6个州级政区,时称“六胡州”。


当时被安置在“六胡州”的突厥部众主要是粟特人,粟特人本来生活在中亚一带西部丝绸之路绿洲地区,以经商为主,农牧兼顾,半农半牧,掌握较高的灌溉农业技术,具有在沙碛干旱地区之间一些绿洲地生存的本领。唐朝时期,粟特人的商业活动达到了极盛时期,西北地区出土的大批率驼陶俑、率马陶俑向后人再现了粟特人的形象,他们长时期内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转贩贸易,足迹遍及欧亚内陆,丝路上多年的经商经历不仅仅为粟特人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游历各国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为他们带来了越来越高的政治地位。粟特人慢慢地跻身周边国家的政权,充任行政外交军事一类的要职。所以在中原的朝廷、草原的汗帐、波斯的宫殿里,都能看到身居高位的粟特人。有了一定政治地位后,粟特人的商业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在丝路沿线各地建立起自己的商业据点,并且逐渐发展成一个个粟特人的聚居区,其中“六胡州”为影响最大。唐朝之所以选择在鄂托克前旗建置“六胡州”,是因为当时这里是水分充足的湿滩地带,在这里杨、榆、柳、槐树等阔叶乔木以及野生动物的生长得到很好的保障,能提供较好的筑城和生产条件。


在置州之后,这里的粟特人由原来的经商为主逐渐转变为从事畜牧业,“六胡州”的畜牧方式不同于塞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而是“驻牧型”的,因粟特人善于养马,且此地水草丰美,又属战略要地,唐朝遂将“六胡州”定为饲育军马的基地。对历代中原王朝而言,战马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这些驯养战马的粟特人自然备受朝廷关注,开元年间,唐廷缺少役用马,“太常少卿姜晦上疏,请以空名告身于六胡州市马,率三十皮酬一游击将军”,说明了唐朝对于当地养马的重视。而归属东突厥后的粟特人则以部落形式存在,其人鞍马从戎、英勇善战与突厥无二,且有柘羯的特点,因而唐、沙陀均曾倚为军事力量。


随着六胡州之乱的爆发,其部落组织被打破,聚落中的粟特人开始分散迁移,六胡州的粟特人聚落消失,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粟特人在历史上的背影并没有消逝,1000多年里,粟特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影响着我们。细细追寻,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这些当年粟特人聚集的地方仍然可以发现独属于粟特人的文化气息。当年,他们跨越风沙、跨越地域界限,让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文明相互交流、融合,在不断的传承中创新、进步。


站在历史巅峰,回眸千年巨变。如今的鄂托克前旗,大地绿草如茵,生机勃发,驼欢马叫,牛羊成群,清风飒爽,美不胜收,这座古老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宾朋前来见证今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