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情况 > 文史研究

阿拉格苏勒德在鄂托克前旗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14 14:54 打印 关闭 【字体:

  

   

  高荣堂

   

   依傍在长城脚下的鄂托克前旗,河套文化、西夏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戍边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民族民间文化更是璀璨生辉,异彩纷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征途经此地,也被这里的美景所倾倒,至今,成吉思汗帝国三大旗徽之一的花纛——阿拉格苏勒德,依旧被虔诚地供奉在鄂托克前旗昂素镇苏力迪嘎查,作为蒙古民族的守护神,从蒙古部落诞生之日起一直接受着蒙古人民的顶礼膜拜。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阿拉格苏勒德祭祀)


   阿拉格苏勒德,汉语也称“花神矛”、“花纛”,因它的缨子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公马鬃制成而得此名。阿拉格苏勒德由主苏勒德和四柄副苏勒德组成,因而也叫“四斿阿拉格苏勒德”。阿拉格苏勒德是黄金乞颜部的旗徽,由成吉思汗父亲也速该掌管,也速该去世后,旗徽旁落他人,直到1184年成吉思汗成为乞颜部可汗,才重新夺回乞颜部权力象征--阿拉格苏勒德,后由母亲珂额伦交于胞弟哈布图·哈萨尔掌管,成为历代可汗和孛儿只斤黄金家族的权力象征。后来,北元末代可汗林丹汗西走青海过程中,将阿拉格苏勒德留到鄂尔多斯鄂托克旗(今鄂托克前旗昂素镇苏力迪嘎查),由左翼三万户之一察哈尔万户的阿拉格楚德、希日努德、浩尔庆、苏日古德、图克庆、畅嘎德、乌其古德、胡其德、兀良合等九个氏族部落人员组成群体加以守护、祭祀。

  阿拉格苏勒德矛头宽二指、长一尺,尖顶、两刃,用金属制成。在矛头平面上镶有七斗星图案,象征苏勒德是七斗星的化身。矛头下端是叫“查尔”的圆盘,圆盘直径为一尺一寸,圆盘边沿有九九八十一个眼孔,用生山羊皮固定缨子。苏勒德希利彼(柄)为13尺长,直径约2寸,用柏木制作,外边套上画有1000只慧眼的黄锻“衣”。苏勒德希利彼插在花岗岩龟底座,象征与大地永存。副苏勒德的顶端与主苏勒德一样,希利彼(柄)为九尺长,底座为中间有孔的一尺正方石头。苏勒德周围建有一面为四丈五尺长、五尺高正方形木条围墙。查干陶勒盖祭坛建有沙柳围墙。苏勒德院墙旁边建有毡帐或蒙古包,用以点灯、烧香、存放祭器及守护人居住。成吉思汗陵园建成后,1956年供奉于鄂托克前旗昂素镇苏力迪嘎查的阿拉格苏勒德迁至成吉思汗陵,1998年因家乡人民的强烈要求,将阿拉格苏勒德的使矛请回苏力迪嘎查举行了虎年大祭,间断了40多年的祭祀活动从此得到了恢复,阿拉格苏勒德重放光彩。


   

  (禄马旗)


   历史上,阿拉格苏勒德祭典,由旗王府负责,并由达尔哈特守护、祭祀。阿拉格苏勒德祭祀,分例行祭祀、月祭、季祭、虎年威猛大祭等组成。例行祭祀,为每天早晚烧香柏,献长明灯,念诵《阿拉格苏勒德桑》(阿拉格苏勒德颂)和朝拜者随时献哈达、献圣灯、献全羊的祭奠。阿拉格苏勒德每月有小祭,每季度固定日期举行祭祀。春季祭祀于正月初三,夏季祭祀于五月十四日,秋季祭祀于九月十二日,冬季祭祀于十一月初三举行。每逢虎年农历冬中月(十一月)初三,举行阿拉格苏勒德威猛祭祀,鄂托克旗衙门要出公文,将八十一只牲羊落实到每个哈然苏木,旗衙门出三头牲牛,旗扎萨克、协理,管旗章京、梅林、扎兰、侍卫和衙役等人均应出席威猛大祭。而威猛祭后则还要举行千猎活动,参与狩猎活动的人往往超过千人,故称千人狩猎。狩猎者猎取一只黄羊或兔子之后,大家聚集在阿拉格苏勒德祭坛,举行敬献野生动物祭品仪式。对首先猎取野生动物的人,旗王爷出面奖赏马镫、马鞭、扯手、火镰等物。猎取野生动物仪式,表达着蒙古人后代继承了神箭手哈撒儿武艺之意。


   阿拉格苏勒德祭祀,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瑰宝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阿拉格苏勒德祭祀在鄂托克前旗完整地保留,民族文化在这里传承发扬。在鄂托克前旗占总人口31%的蒙古族,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禄马旗飘扬,每年正月或者有重大节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禄马旗是由苏勒德演变而来,旗徽缨穗都是由枣骝公马的鬃毛编成,一直供奉在宫帐、家户门前,和平时期旗徽顶端的矛头由宝剑形变成了藏式的三叉,名曰“赛斯木”,禄马旗祭祀是苏勒德祭祀文化的民间形式,即是所谓的“希望之骏”,也是蒙古马精神的传承,如此每家每户让禄马腾飞是蒙古民族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在鄂托克前旗的保留,也是蒙古族文化历史在鄂托克前旗汇聚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