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情况 > 文史研究

鄂托克前旗的秦长城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01-15 20:44 打印 关闭 【字体:
高荣堂

   

  

    鄂托克前旗境内有秦长城,还是鲜为人知的事情。鄂托克前旗位于蒙、陕、宁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是金戈铁马的古代战场,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交锋的地带,农耕和游牧文化的相互依赖和需求在这里形成了巨大的利益碰撞,形成了鄂托克前旗独特的历史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鄂托克前旗是诸多民族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的地方,特别是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其大部属北地郡昫衍县。在《秦郡考》对北地郡所处的大致范围是这样描述的:“其地当今宁夏黄河之东南部,直延至甘肃省内,属秦三十六郡之一”。大致相当于今宁夏地区,甘肃陇东、以及甘宁与陕、内蒙交界地带。秦始皇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匈奴趁着燕、赵衰落的机会,一步步地向南侵占过来。公元前215年以头曼为首的匈奴主开始向外扩张,把矛头指向秦朝的河套一带,并逐渐占领了黄河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扰乱当地人民的农业生产,其至把当地居民抓去充当奴隶,位于长城之外的昫衍被匈奴入侵占领。为了保障北方边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秦统一六国后,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南)北出长城进攻匈奴的东边,杨翁子率偏师由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出长城进攻匈奴的西边。蒙恬等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击退何奴700余里(昫衍故城北距黄河直线距离为320公里),收回了河套地区,并且在黄河边设九原郡(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设置了44个县。秦始皇“筑塞于河上”(在河套一带筑障塞)又移内地3万家至河北(今乌加河北及甘、宁、蒙境内段黄河)、榆中(今河套东北岸)以实边防。前214年又把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向东西扩展,筑成一道秦王朝的北部军事屏障,其中就包括鄂托克前旗境内的秦长城。这道长城把河套地区包在了秦王朝的腹地,秦朝的上郡、北地郡都收在长城之内,也将孤悬在长城外的昫衍收复在秦的防御之中。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鄂托克前旗境内的秦长城起自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四十堡小队东南3.1千米处,止于特布德嘎查十三里套小队西1.4千米处,由东向西分布于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四十堡小队、宝日岱小队和十三里套小队,长城墙体在自然基础上用黄、白色沙土夹杂小沙石堆筑而成,泛白色或红色,整体保存较差,甚至有被乡村土路穿过而打断。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通过对鄂托克前旗境内秦长城的调查,将鄂托克前旗秦长城共划分为8段,其中包括土墙5段、消失段3段,在5段土墙中又主墙4段、副墙1段。墙体总长12288米,其中,土墙7003米、消失段长5285米。在7003米的土墙中,有主墙5552米、副墙1451米。在全长7003的土墙中,保存一般部分长1451米,占长城墙体总长的20.7%;较差部分长3416米,占长城墙体总长的48.8%;差部分长2109米,占长城墙体总长的30.1%消失部分长27米,占长城墙体总长的0.4%。


     

    (鄂托克前旗长城分布图)


    蒙恬北伐匈奴,修筑长城,不仅有效地制止了匈奴贵族对中原的抢掠,而且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蒙公为秦击走匈奴,若鸟之追群雀。匈奴,不敢南面而望者十余年。今天,当我们站在秦长城遗址上,总能遥想秦始皇当年号角连天,战马嘶鸣,狼烟四起一统天下,气度非凡的壮观场面。 



    (十三里套长城1段)


    鄂托克前旗秦长城见证了草原和中原两大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可以说,在这片大地上,蕴藏着深厚的农耕和游牧文化。如今,鄂托克前旗秦长城内外的变化日新月异,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崛起、备受瞩目;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鄂尔多斯生态文化旅游区初具规模,淳朴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族特色,必将开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在这里我们既可以在远古与现代中穿越、在游牧与农耕文化中跨越,也可以看到秦汉西北的民族交往面貌及广阔的西北边疆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