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情况 > 文史研究

六胡州-----鄂托克前旗唐代历史研究论文集(部分) 高荣堂编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06 14:50 打印 关闭 【字体:

   唐代宥州变迁的军事地理考察

    

  陕西教育学院人文环境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穆渭生 

    

    

    

    

  提要 :唐代关内道北部的河曲是农、牧族类交融频繁地域, 也是唐朝边防战略要地之一。宥州的置废变迁,就是这一地域军政形势起伏多变历程之缩影。本文着重从军事地理角度考察 宥州的变迁背景,以明其时军政局势演替与唐朝边防措置之互动关系。 

  关键词 :旧宥州 新宥州 突厥 党项 吐蕃 回鹘有唐一代,关内道北部的河曲”( 今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境内黄河弯曲地带 是农、牧族类错居杂处之地,军政局势起伏多变。 河位于京城长安的正北方,其南缘白于山山地与京畿关中的直线距离约 300 公里,这里控扼南北交通,其军防战略地位不言自明。而宥州的置废变迁,就是唐代河曲之地民族关系与战争历程的典型缩影。当前学界从军事地理角度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尚嫌不足。本文聊献刍荛, 敬请学界耆宿和同侪赐正。 

    

  一、河曲内外自然与军事地理概况  

  河曲外围,西面是贺兰山脉南北纵峙,北面是阴山山地横亘千里,皆为自然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这两道天然屏障内侧的黄河河套平原 西套、后套、前套 ),在地质构造上皆为断层 陷落后,由黄 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故而呈不同走向的带状分布。在黄河河道形成字形大湾内侧,南以长城为界,是为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北缘地带。仅就鄂尔多斯高原而言,其宏观地貌为波状起伏,中部高隆而四周较低。 

  在自然地理上,鄂尔多斯高原处于温带荒漠与干草原的过渡地段。位于长城以北的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在东南部可达 400~440 毫米,向西北逐渐递减,但仍有 250 毫米,因而地表水与地下水皆比较丰富,植物生长良好,种类较多,总覆盖为 40%~50%。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有不少湖盆滩地和河谷阶地,是沙地中的农牧业基地。 

  侯甬坚先生指出 :在无灌溉条件下年降雨量 400 毫米的气象因素,对沙漠 黄土边界沙土分界状况的形成,以及古代长城的具体选线具有制约作用 鄂尔多斯高原的地形条件,在自然演变和社会历史变迁中处 于带有缓冲作用的过渡地带。而在毛乌素沙地内部已发现的古城遗址分布,有着时代的顺序性 :从东南而西北,汉代遗迹向沙漠内延伸得最远,唐代次之,宋又次之,至明代遗迹已退居到沙漠东南边缘。 

  唐朝在河曲所设正州的地理空间分布为:丰 今内蒙古五原南 )胜 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 二州在其北,灵 今宁夏灵武 )盐 今陕西定边 )、夏 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银 今陕西横山县东党岔镇 处其南,麟州 今陕西神木北 处在偏东中部,而宥州约处于中 部偏南 后向南迁置 )。由此可见,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隆起的山地、 

  丘陵地带,在当时不便于唐朝军队长期屯戍。 

  在冷兵器战争时代,一城一地的军事地理价值,以其交通地位最显突出。唐代经过河曲内外的交通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1. 西面的灵州道,向北循黄河西岸可通往西受降城 今内蒙古五原西北乌加河北岸 及阴山以外 向南沿蔚如水 今清水河 )、原州 今宁夏固原 )泾水可通往关中 向东南循马岭水 今马莲河 亦可通往关中。2. 中为夏州道,向北经宥州可通往丰州与天德军 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岸 ;向东南经延州 今陕西延安 可通往关中。3. 东面的银麟胜州道,北通单于都护府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及阴山以北 向南与延州相通。4. 横向的灵盐夏银道,南倚白于山地,向东取孟门津 今山西柳林县西北 )、合河津 今山西兴县西 可通河东道 向西南可通往会州 今甘肃靖远 )、凉州 今甘肃武威 等地。5. 黄河水运,由灵州到胜州 和单于都护府之间的河运 长约 1000 余公里 ), 在唐代以前早已有之,由于河运具有经济和军事的双重功用,唐朝设有水陆转运使六城转运使专理其事。 

  在古代历史上,河曲因处于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和西北地区的结合部,曾是农、牧族类进行生息、商贸和兵争的重要场所。从冷兵 器战争时代的军事地理角度观之,河曲地域辽阔,地形曼衍,利于 骑兵驰逐,在战术上易攻难守 然其战略形势却有长河襟带,崇山屏障,阻碍交通,可谓拒防天成。这样,对于建都长安的中原政权来说,关中以北的黄土高原与河曲之地,就成为防御北方游牧族类南侵的纵深缓冲地带。秦汉隋唐诸朝的有效控制防线,第一道就在河套地区,依托阴山和黄河 第二道在河曲南缘,依托白于山——横山山地 上有秦昭王长城和隋开皇长城 ) 

    

  二、宥州变迁的时空过程 

    

  宥州初置虽在唐玄宗开元末年,但其渊源可上溯至唐高宗时期。为便观览,以下列表叙述其置废变迁过程概况。 

    据下表所述,唐代宥州前后有三地。然现存唐代史籍所记旧宥州与新宥州初置之地的方位里距,颇有歧异。下文对其略作考述。1. 旧 废 )宥州。杜佑云盐州与旧宥州南北相距一百四十里 唐里,下同 )。但李 

    

    

  吉甫所记多有出入,其一云两地相距一百七十里 :废宥州即兰池都督府旧地,在盐州白池县北八十里”; 白池县 东 南至 盐 九十里。景龙三年 (709) 敕置,以地 近白 盐 池,因以为名。白池县本名兴宁,景龙三年更名。据张郁先生调査考证 :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与宁夏盐池县交界的北大池,即是唐代的白盐池 北大池东岸 里处有一座古城址,即是唐代盐州白池县故址。 

    晚近学者中,严耕望先生取杜佑所云盐州距废宥州一百四十里之说。王北辰先生认为兰池都督府故址在今鄂托克前旗 治敖勒召其镇 ) 北面的五湖洞淖尔附近或敖勒召其镇东面约 公里处的古城遗址。谭 其骧先生主编之《中国历史地图集··唐关内道图》中有明确标示,但却是采用了李吉甫的另一种记载 :废宥州在盐州东北三百里,在夏州西北三百里。 

  按李吉甫的一百七十里之说,与杜佑的一百四十里之说比较接近 ;二者皆唐人,且杜佑在安史之乱前已步于仕途,所记当最为确切。 

  2. 新宥州初治之经略军 榆多勒城 )。李吉甫云 : 经略军,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宝中王忠嗣奏于榆多勒城置军,今属灵武节度。本 属夏州,(西 南去灵武六百五十余里,元和九年 (814) 于此城新置宥 。又记新宥州东南取夏州路至上都 长安 一千三百里。西南至灵州六百五十里。东北至中受降城五百六十里。南至盐州六百里 

    严耕望生考证认为:新宥州至盐州六百里显然有误,当为四百四十里 勘合史籍所载里数,参以今日地理形势,经略军约当今鄂尔多斯右翼中旗 鄂托克庙 地区 新宥州正当夏州西北通丰州之直线上,其既为前期以来之军城重地,则夏丰通道七百五十里必经此无疑,新宥州东南至夏州三百二十里,则西北至丰州当为四百三十里。 

    王北辰先生以今鄂托克旗 治乌兰镇 西南约 20 公里处的保尔浩绍废墟当唐代经略军城,其地处都思兔河 西流注入黄河 源头。按今都思兔河长 129 公里,沿河两岸皆为低湿草地,海拔 1200 米上下,其南支源苦水沟源地,在乌兰镇西南,是一片低缓丘陵与湿润草场。上 溯至唐代,其沿河上下,无疑是水草丰美的绿洲景观。 

  《中国历史地图集··唐关内道图》中所标示的经略军位置,处在夏州之北稍偏西 今鄂托克旗治所东北方约 50 余公里 ) 

  按史载开元末置宥州,以扼寇路。又肃宗至德元年 (756) 九月,安禄山部下叛将阿史那从礼说诱九姓府、六胡州诸胡数万人,聚于经略军北,将寇朔方,诏命朔方节帅郭子仪诣天德军发兵讨击。这说明 旧宥州 原六胡州 和经略军城处在居中于河曲的交通线上,皆属 镇扼冲要,控制南北的兵争之地。严、王二先生之说比较接近,然尚不能准确言之,当俟来日考古发掘之确证。 

  3. 新宥州移治之夏州长泽县。长泽县 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古城 在夏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盐州东北一百八十里 县西南二十里有北魏阐熙故城,县南八十里有百井戍。元和十五年 (820) 新宥州移理于此,后为吐蕃军所破。长庆四年 (824),夏州节帅李祐奏置塞外五城, 新宥州即其一。其城方广数里,尤居要害,蕃戎畏之 

  今城川古城位于城川草滩正中,其城郭为长方形,东西长约 500 米,南北长约 750 米。城墙系用灰白色碱土夯筑 其外所包砖墙当系后代砌筑),虽历经千余年风雨沧桑,犹高 米左右。 城垣外护城燦的遗迹,仍淸晰可辨。 

    

  三、旧宥州变迁的军政形势述论 

    

  按唐前期 安史之乱为时界 侵寇关内道的外敌,是来自漠北的东突厥、薛延陀和后突厥汗国。东突厥和薛延陀先后破灭于唐初太宗朝的军事打击。后突厥则存国于高宗朝后期至玄宗天宝初年。是故六胡州与旧宥州的置废变迁,皆与后突厥的兴衰密切相关。 

    

  (一)六胡州置废的原因 

    

  关于高宗调露元年 (679) 设六胡州的原因,周伟洲先生谓 :是为了加强对黄河以南突厥降户的统治,使之纳税服役,便于控制 这样,一则可控制漠北突厥从灵、夏南入京畿的通道,一则可加强和巩固对黄河以北单于、瀚海都护府所属 20 余州的控制。张广达与日本学者小野川秀美两位先生则认为,设六胡州是为了镇压当年十月单于都护府下突厥 24 州大暴动而采取的强化措施。 

    按调露元年发生的漠南突厥大暴动,揭开了后突厥叛唐复兴的序幕。这场事变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唐朝在漠北地区近 30 年的羁縻统治瘫痪崩解。而此时唐朝北疆的阴山防线 以军城和边州城邑相联结 )尚未完全形成,讨击后突厥的军事行动仍沿用开国以来的行军度 即组成临时性质的野战部队,事解辄罢 )。当时,突厥大暴动蔓延河曲内外,声势浩大,河曲南部灵、夏诸州首当其冲,关中震动。唐朝出动了 30 万大军,至永隆二年 (681) 闰七月,才暂时平息了这场大暴动。因此,无论设置六胡州的时间是在突厥大暴动之前或之后,其目的都是 为了强化军事控制。因为六胡州地当要道,迫近京畿,不可等闲视之。 

  玄宗开元九年(721)四月至次年九月的康待宾之乱,可谓调露元年突厥大暴动的历史重演。而此时漠北后突厥国势尚盛,唐朝北疆边警频仍,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唐朝于乱事平定之后,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迁徙河曲六州残胡,空朔方千里之地以绝后患。 

    

  (二)旧宥州时期的河曲军政形势 

    

  当开元二十六年 (738) 之时,唐朝全国边疆地区的节度使 军镇 ) 体制已经形成。在漠南,依托阴山和黄河的军防阵线也告建成 :中宗 时于黄河北岸筑了东、中、西受降城,驻兵防捍,控扼穿越阴山的交 通要道;开元九年 (721 ),在号称国之北门的灵州设置了朔方节度使,统兵 64700 人,战马 13300 匹,沿黄河两岸据城屯戍。朔方与河东 山西太原 )、河西 今甘肃武威)三军镇互为掎角,东西呼应,北御突厥,南屏关中。而在漠北,后突厥的势力已大为衰弱。故而可以说,当年二月敕令迁还坐康待宾之乱而散隶河南、江淮间的六州胡人,于灵、夏之间置宥州以处之,明为宽宥,实为将其置于更严密的军事控制之下。 

  此后,唐朝在河曲的兵力配置调整,与宥州相关者有两次 :一是天宝初 (742),朔方节帅王忠嗣奏置经略军于榆多勒城,移宥州寄 理其地。二是天宝十二载 (753),朔方节帅安思顺奏置 天德军于黄河北岸大同川,居河套地区中枢,左右钩带,北御突厥,南制党项 而宥 州寄理经略军城,北接天德军,南据夏州,居中总统蕃部。当此时也,后突厥已经败亡,回纥汗国取而代之 控制大漠南北,与唐朝关系亲善。 可见移宥州寄理经略军城,以驻军为后盾,乃是从整个河曲即朔 方节度使辖区范围着眼,以加强军亊镇抚的措置。 

  旧宥州存在的时间大约 25 年多,其见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史之乱爆发导致边防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详见下文 ) 

    

  四、新宥州变迁的军事背景 

    

  (一)肃、代、德三朝关内道军防局势概要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冬天爆发的安禄山叛乱,导致关内道 乃至全国的 军防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由于唐朝西北边疆的镇防军队东调平叛,西南青藏高原的吐蕃王国势力得以乘虚而进,河西、陇右之地相继沦失,关中地区面临强大骑寇的直接威逼。关内道军防的重心,因此由正北方的河曲转至西面的六盘山东麓。凤翔府 今陕西凤翔 成为国之西门”; 陇州 今陕西陇县 )、原州平凉县 今甘肃平凉 )泾州 今甘肃泾川北 )、邠州 今陕西彬县 和庆州(今甘肃庆阳 等地,成为唐、蕃长期交兵的前线。 

    历经肃、代、德三帝惨淡经营,唐朝以大约 30 余年的时间,完成 了关内道西抗吐蕃、北御回鹘的新军防体系,这就是京西北八镇 :凤翔、泾原、邠宁、灵盐、鄜坊、夏绥、振武、天德。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阴山以北的突厥、回鹘等势力南下侵寇关中,路程较远且地形复杂,即唐军设防纵深大,有回旋余地。而吐蕃军队越过六盘山——陇山之后,便直接威胁京畿 关中 ),即唐军防线纵深小,无甚回旋余地。 因而,前四镇处在西抗吐蕃的前锋线上,属主力军镇 鄜坊、夏绥两镇处于后卫线上,是阻挡吐蕃以及党项等部族迂回关中的屏障 ;振武、天德两镇处于侧边线上,备御回鹘,与河东镇一起继续发挥着盛唐以来阴山防线的军事功能。 

    

  (二)新宥州之设及其治所 

    

  降至宪宗元和八年 (813) 冬,漠北回鹘南过碛,取西受降城柳谷路讨击吐蕃。西城防御使周怀义表至,朝廷大恐。宰相李吉甫因请自夏 州至天德军复置废馆 11 所,以通急驿 又请以夏州骑士 500 人营于经 略军故城,应援驿使,兼护党项部落。宪宗悉从之。李吉甫又奏言 :今经略军远碍 隶 灵武,道路乖越,又不置军镇,非 开元、天宝时 ) 旧制也,请置宥州理经略军。 

  次年 (814) 五月,诏复于经略军城置宥州,仍为上州,于郭下置延恩县为上县,改隶夏绥银观察使,取鄜城神策军行营兵马使郑杲下兵士并家口 9000 人,以实经略军 八月,以戎械赐宥州。十年 (815) 五月,诏修宥州城。又顷年每有回鹘消息,常须经太原取驿路至阙下,及奏报至,已失事宜。今自新宥州至天德军,置新馆 11 所 从天德军取夏 州乘传 飞驿 奏事 一千八百余里路程),四日余便至京师。 

  上述先以夏州骑士 500 人,后以神策军兵士并家口 9000 人驻屯经略军城,说明当时此军城周围的水草等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适宜驻军。而要控制这个草原地带的交通中枢,必须依靠具有高度机动性的骑兵力量。     

  (三)移理夏州长泽县的军事背景 

    

  宪宗元和九年 (814) 重置宥州,经 年又南徙于夏州长泽县。其中缘由有二 :一是吐蕃大军的频频侵寇 二是唐朝镇将的腐败贪残。兹先据史载述其移徙前后之战事历程。 

    元和九年五月,以昆夷屡扰,党项靡依,抚怀莫及,复置宥州,备回鹘,抚党项。 

  十一年 (816) 四月,宥州军乱,逐刺史骆怡,夏州节帅田缙讨平之。 

  十三年 (818) 十月,吐蕃围宥州。十一月,吐蕃寇河曲,夏州破敌万众 灵武破吐蕃长乐州 今宁夏同心韦州镇 ),克其罗城 外城 ) 焚其屋宇器械。 

  十四年 (819) 八月,吐蕃寇庆州,营于方渠 今甘肃环县 )。十月, 吐蕃军 15 万众围攻盐州,党项部酋发兵驱羊马助之,凡 27 日,不克而退。 

  十五年 (820) 二月,蕃寇灵、盐州。九月,夏州节帅李祐奏移新宥 州于长泽县。十月,党项引吐蕃寇泾州,连营 50 里,又营于盐州乌池、 白池。诏发神策行营八镇兵救之。十一月,夏州 节帅李祐赴长泽镇 ;灵武节帅李德赴长乐州,共讨吐蕃。又史载自田缙 李祐前任 统夏州, 以贪狠侵扰,党项苦之,屡引西戎犯塞 

  穆宗长庆元年 (821) 六月,吐蕃扰清塞堡 地址不详 ),盐州刺史李文悦击却之。十月,灵武节帅李进诚败吐蕃 3000 骑于鲁州大石山下。 

  长庆二年 (822) 六月,吐蕃扰灵武、盐州。长庆四年 (824),夏州节帅李祐奏置塞外五城 宥州、乌延、临塞、陶子、阴河 ),以捍吐蕃、 党项之冲。 

  综上所述,可见宪宗末年至穆宗初年,吐蕃攻唐矛头集中在灵武和盐夏方向上,致使兵力不足的灵、盐地区压力增大。为免蹈贞元三年 (787) 盐州失陷被毁之旧辙,唐朝遂移新宥州于长泽县 在盐州东北 一百八十里 ),作为盐州之后援,以加强盐夏一线的防御力量。 

  再说唐朝镇将贪残导致的党项部落之叛离。在安禄山叛乱之前,党项居庆州者号东山部落,居夏州者号平夏部落。代宗永泰、大历之后,其六府部落 野利越诗、野利龙儿、野利厥律、儿黄、野 海、野窣 被徙居河东道石州 今山西离石),依水草而牧。至德宗贞元十五年 (799) 春,因不堪唐朝永安镇将阿史那思味和中使求取驼马 无厌之扰,六府部落又相继奔还河西。 故元和九年复置宥州,外以 御回鹘,内以护 镇抚 党项。而夏绥银节度使田缙其人贪猥,在任 8 年间,私用军粮数万石,又强取党项牛马,遂致党项怨愤叛离,屡引 吐蕃入寇。如长庆二年 (822) 六月盐州奏 :擒得与党项送书信吐蕃 150 人。早在元和之初,宰相杜佑就曾上疏指陈 : 伏见近者党项与西戎潜……间者边将非廉,亟有侵刻,或利其善马,或取其子女,使贿其 方物,征为役徒。怨苦既多,叛亡遂起,或与北狄通使,或与西戎连寇, 有为使然,固当惩革。又至 文宗 大和、开成 (827-840) 之际,其 唐 ) 藩镇统领无绪,恣其贪赛,不顾危亡,或强市其 党项 牛马,不酬其直,以是党项部落苦之,遂相率为盗,灵、盐之路小梗。可见党项部 落之叛离引寇,其由来久矣,而唐朝贪猥侵刻之镇帅,实难辞其咎。 强敌当前,自毁藩屏,失却人和之本,岂能胜战乎 党项既叛,则唐朝设置新宥州之初衷已告落空。而经略军城距灵、盐、夏诸州较 远,既频受吐蕃侵寇,粮饷供给必多梗阻。倘若因此再致军乱投敌, 则是损失双倍 矣。于是,弃经略军城而不戍,乃是战略性失误之下收 缩防线的权宜 或补救 措置。 

  按从白于山北面的自然地形和交通路线来观察,由长乐州 今宁夏同心韦州镇 至盐州之间为灵盐台地,地形起伏和缓 由盐州至长泽县之间地形平衍无险 由长泽县至夏州是循无定河而行,亦无突出险阻可以凭据。因而,骑兵力量软弱的唐军,要抗御人兼数马,长于野战,拙于攻城的吐蕃军,只有采取修筑军城的传统战术,发挥汉军乘城临下,弩弓精劲的装备优势,以 己之长,克敌之短。而凭据地形耍冲的 诸多军城, 一城受困,则诸城或挠或救,便具有军防阵线之战略功能。这是盛唐时期边疆十节度、经略使军防体制下防御工程系统的延续和调整。 

    

  五、余论 

    

  (一)史念海先生曾以陇右畜牧之饶与关东农桑富庶,喻为唐朝强盛的左右臂膀 及至安史乱后,陇右之地沦失如右臂断绝,河朔方镇强 梁似左膀瘫痪,帝国雄风无由再振。这是唐后期军事形势的基本格局。

陈寅恪先生有云 : 自安史乱后,吐蕃盗据河湟以来,迄于宪宗元和之世,长安君臣虽有收复失地之计图,而边镇将领终无经略旧疆之 志意。所以有此 70 余年军事对峙局势者,非山河形便有若何变迁, 乃唐朝内外交困,国用不充,兵力不足,遂致宪宗规复河湟之雄图未申。 又吐蕃、党项及回鹘等游牧族类,天然具骑兵之优势,而河曲草原沙漠地形,尤宜骑兵驰逐。然唐军方面却是兵力分散,骑兵软弱,只能是诚合固守,不宜与战了。当其时也,以京西北诸镇阻遏戎寇,关中免沦左衽,已属不易矣。 

  二 德宗朝完成了京西北八镇军防新格局建设,为其后宪宗解决骄藩叛镇问题 平西川刘辟、浙西李倚、淮西吴元济等,河朔三镇归命中央),奠定了军事基础。虽然,在宪宗末年,京西诸镇已开始扭转长期的防御态势,如元和十三年 (818) 十月,平凉镇遏使郝玼一度收复原州,但当吐蕃加强对盐夏方向的攻击,即致新宥州南移长泽县,说明唐军力量并不乐观。这是新宥州移 徙前后军事形势之基本格局。 

   镇防阴山河套地区的天德、振武两镇,长期兵力单弱,碛路无备, 自然无力南下应援新宥州。漠北回鹘于文宗开成中因内乱、岁疫、雪灾,羊马多死,国力大衰,随后被其宿敌黠戛斯攻破,诸部由是溃散,不复振兴。而吐蕃向北侵寇基本至于灵州,向东北至于麟州者,一是其战略目标为关中长安 二是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至宣宗大中三年 (849) 吐蕃宰相论恐热等以秦、原、安乐三州和石门等七关兵民归降,唐军 才度过了长期相持阶段。而吐蕃王国因内讧火并、河陇各族人民起义,迅速瓦解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