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政协年度协商计划,旗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推进鄂托克前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课题深入调研。在赴湖南长沙等地区考察学习、组织相关部门座谈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鄂托克前旗是国家备案的一类革命老区(鄂托克前旗68个嘎查村全部为革命老区),是国家革命文物保护陕甘宁片区旗县之一。2021年旗第十次党代会上确定以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区、区域合作示范区、红色文化传承区、双碳实践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目前“四区”建设正不断取得新成绩。
一、基本情况
(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紧紧围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立足嘎查村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因地制宜,选定适合嘎查村发展的项目,推动项目资源下沉,助推嘎查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目前,农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达85.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稳定在39万亩以上,经济作物突破10万亩;牲畜总头数达221.1万头只、同比增长13.3%;基层党建水平不断提升,达到自治区“五强”标准嘎查村43个,占比63.2%,培育农村牧区党建品牌68个,打造特色鲜明、连线成片党建示范点21处,创建市级“最强党支部”5个,旗级“最强党支部”10个;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面推行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68个嘎查村全覆盖领办企业、合作社74家,落实集体经济项目76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1个(已开工31个),实现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8元、同比增长7.5%。
(二)红色文化产业持续发展。依托红色教育基地被中组部备案为“全国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被列入中组部全国党性教育干部院校目录等条件,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优势,放大“红色生态链”带动效应,各红色研学点的教育、休闲、体验功能逐步完善,党校新校区揭牌投用,围绕生态观光、农牧家乐、阿吉泰健康养生园等,打造了多条红色旅游与绿色康养互补共生的精品旅游路线,形成了东西互联、南北贯通的全领域旅游新业态。截至目前,接待游客59.2万人次、同比增长3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240%。
(三)区域合作成果持续涌现。依托区位优势,主动把自身融入区域协同发展中去谋划,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达成初步共识,互派2名干部挂职交流,成功举办鄂托克前旗“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海庙—宁东”产业协同发展座谈会,聘请11位专家、学者为我旗“高质量发展智库专家”;并不断消弭区域合作短板,打破人才交流壁垒,与宁夏盐池县、甘肃环县、陕西定边县在人才“引、育、用”上同向发力,探索“县际协作、人才交流、成果共享”的区域人才合作机制,签订了相关合作框架协议,共同举办了人才交流论坛。截至目前,共招引项目210项,总投资3430.34亿元,预计到位资金38.44亿元,同比增长155%。
(四)现代能源转型持续向好。全力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新能源体系,依托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持续优化新能源结构,积极布局“风光发电、绿电制氢、绿氢合成绿氨、绿氢耦合煤化工”及“绿氢先进装备制造”全链条项目,全面推进现代能源经济绿色转型。润阳光伏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科技示范项目加速建设,4GW新能源大基地全面启动,深能光伏制氢项目全面开工,国能上海庙电厂4号机组、长城电厂1号机组并网发电。目前,已建成新能源项目11个,规模10.77万千瓦,其中光伏项目9个,规模7.27万千瓦;分散式风电项目2个,规模3.5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超4.4亿千瓦时。在建新能源项目26个,规模约485万千瓦,计划年内全部建成并网。
二、存在的问题
(一)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区方面。一是部分嘎查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优化,调研了解,个别嘎查(村)道路尚未实现全覆盖,影响了部分农牧民出行,且存在安全隐患。二是特色产业不明显,我旗农畜产品主要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企业较少,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附加值不高,农畜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优质高效农牧业发展态势,农牧民增收后劲不强。三是集体经济整体发展方式简单粗放,整体上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存在项目单一、同质竞争、资金分散、效益较低等问题,发展的持久力不明显。
(二)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区方面。一是旅游产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融合还不足,特别是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风土人情等特色优势资源没有实现全面整合,旅游产业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二是各部门对革命老区的定位认识有待提高,重视程度不足,运行机制不健全。调研了解,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中央财政下达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225亿元,该类专项资金仍需加大关注,采取措施,主动对接,积极予以申请。
(三)推进区域合作示范区方面。我旗具有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呼包银榆城市群重要节点的独特区位优势,从目前区域合作成果方面分析,我们对外与经济发达地区尚未建立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而且多着眼于毗邻的宁夏宁东地区,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少、规模小、占比低,竞争力总体不强,没有发挥出“飞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还需把发展“飞地经济”作为补齐经济短板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
(四)推进双碳实践先行区方面。我旗从提出打造双碳实践先行区目标以来,尚未出台相关建设方案。从产业布局上看,“双碳”仅局限于风光氢储等清洁能源制备领域,与“先行区”理念相去较远。且我旗的光伏装备制造、风光氢储等重点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产业链配套设施短缺、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新能源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农牧产业水平,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一是优化公路布局,努力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以创建国家“四好农村公路”为契机,加快补齐自然村通硬化路短板,着力改善路况,尽可能满足农牧民需求,解决出行难等制约农牧民发展的问题。二是围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科学合理规划发展项目,加快农牧产业链条延伸,探索“现代农牧业+”(现代农牧业+技术应用、现代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现代农牧业+互联网)模式,引导农牧民思想解放、观念转变。重点引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并健全完善农牧业政策保障体系,合理解决农畜产品“销路难”等问题,带动农牧民就业。三是在健全旗、镇、嘎查村(社区)三级基层综合网格化治理体系的基础上,以“红色引擎、全域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百企帮百村”结对帮扶行动,坚持村企合作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相结合,立足自身优势特色产业找突破口,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大力培育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广大农牧民参与合作,努力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集体经济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二)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全面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区。一是优化旅游配套服务,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设施,打造同时满足“食、住、行、游、购、娱、学”需要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块,努力发展特色非遗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创意等“文旅+”新业态,探索“周边游”“短途游”等旅游新模式,实现各业态融合渗透。比如:借鉴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村红色文旅+绿色产业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利用红色文旅产业链,带动文创产品、研学培训、民宿餐饮等业态持续发展),重点整合城川镇大沟湾村旅游资源,开发红色文化体验之旅、绿色生态之旅、渔火之旅等项目,全面展现传统村落和大沟湾沙漠峡谷风景地貌。二是强化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相关组织,发挥落实工作协调机制作用,认真研究《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支持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2021—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度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要点》等相关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我旗发展革命老区的项目、资金和政策。如同为革命老区的鄂伦春自治旗,2021年已向自治区发改委争取到专项近1600万元。
(三)推进协同发展步伐,全面打造区域合作示范区。充分依托我旗区位优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一步放大“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带动作用,打破省域壁垒,大跨度与先进地区合作,推动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实现借力发展、借势发展。建议探索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合作共赢”的“飞地经济”模式,将产业发展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放眼区域,乃至全国,要本着共建、共管、共招、共赢原则,逐步完善细化“飞地经济”政策、资本、税收、土地、机制等内容,通过创新规划、建设、管理以“飞地项目”合作方式,在农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以及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上进行交流合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我旗经济高质量发展点燃新引擎、注入新动力、凝聚新动能。
(四)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打造双碳实践先行区。一方面,要统筹平衡经济发展与节能减碳降污之间的关系,抓好能源工业发展和产业绿色转型。重点围绕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进行产业布局,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积极招引现有产业链下游项目(引进高端聚烯烃、聚α-烯烃、高碳醇、烷基苯、白油、基础油、润滑油等高端产品生产企业),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推进工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工业领域减排降污的基础上,增加“双碳”的“全民”“全域”要素。一是大力发展推广户用光伏,着力构建“光伏+农牧业+旅游”全产业链光伏体系,推动光伏与农业、养殖、旅游等综合发展,形成多元化光伏发电发展模式。二是开展全域林地、农田、草原“碳汇”监测交易。比如:借鉴包头市、宁夏固原县等全国碳市场试点城市及地方碳市场相关交易机构的交易模式和产品,积极争取国家林草碳汇综合试点,参与自治区、市林业碳普惠管理交易监测,推动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储备,延伸碳汇产业合作,深度挖掘林业经济新的发展方向,推进碳汇经营和周边产业双向发展。三是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推动新能源与交通深度融合,探索交通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加快优化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稳步推进加气站、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积极引进第三方充电桩、换电站建设单位及新能源重卡运输团队,构建绿电、绿能一体化发展模式。四是科学高效开发利用地热能源,立足我旗已探明全市出水温度最高(68℃)的地热井优势,摸清全旗地热资源底数,推动地热能源与供热、康养、农牧等多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