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旗政协组织委员赴河南、河北考察学习,围绕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等主题,以及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通过实地观摩,进一步拓宽委员视野,提高履职能力,更好地为我旗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一、关于“红色+旅游”方面
在河南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扁担精神纪念馆、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红旗渠精神实践基地基层党建示范点石板岩镇、殷墟遗址、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在河北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西柏坡故居、正定古城、河北省博物馆、保定直隶总督府、冉庄地道战遗址、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等。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了解到,这些纪念馆、博物馆以及红色教育基地在强化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博物馆、纪念馆里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文物,都在潜移默化地为参观者打造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红色革命史的学习场景。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独特的历史资源,打造出主题重大、特色突出、链条完整、内容感人、表述生动的红色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旅游业需要红色文化提升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需要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希望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文化、科技等内容,进而升华为精神层面的享受,这也是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红色文化可以赋予其产业内涵,旅游业则客源宽广,但仅有内涵或者客源是不够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红色文化提升旅游业的品位和档次,通过旅游业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业和红色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
关于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旗政协历年来已经做过多次的专题调研并向旗委、政府提交多篇调研报告,在此只是简单的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我旗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红色革命历史遗迹100多处,先后筹资建设了“1+6”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打造了5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银川方向红色研学之旅线路,陕西方向红色研学之旅线路,呼市、鄂尔多斯市方向红色研学之旅线路,红色研学精品线路一日游,红色研学精品线路深度游),我们应依托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红色培训教育基地为载体,以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区”为契机,将“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等具有时代内涵的思想融汇其中,做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更好地融入“北疆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一)推动旅游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整合全旗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长城文化以及古城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通过生态景观加红色景点的方式,设计打造以“马兰花草原+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大沟湾”为轴线,将沿线的明隋长城遗址、巴郎庙古城遗址、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大汗行宫等自然风光旅游点串点成线,结合线路沿线建设农业观光园、农牧家乐,规划以美丽乡村游、红色教育游、农业生态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线路,积极融入蒙陕宁文化旅游圈和红色文化旅游圈,联通宁夏、陕西等地。
(二)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依托红色旅游发展优势,研制高附加值、有品位的红色旅游商品,开发具有“鄂前旗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并在红色旅游线路和重点景区建立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提高旅游商品消费比重。比如开发萨拉乌苏化石、宥州古城钱币等旅游纪念品,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品位。
(三)做精红色研学基地。依托现有集红色教育与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注重景区、景点布局和旅游线路组织安排的互补和循环,规划打造贯穿全旗、接轨周边的红色研学与绿色生态互补共生的精品旅游路线。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点)与学校的研学旅游合作,开展红色夏(冬)令营系列主题活动。
(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平台,全方位、深层次展示我旗红色旅游产品,提升红色旅游品牌效应。同时,通过制作拍摄专题宣传片、MV等方式,借助中央、自治区、市级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类报刊扩大红色旅游宣传促销覆盖面,提高我旗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二、关于乡村振兴方面
在河北正定县,我们考察了塔元庄村,该村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城西,地处滹沱河北岸,南邻石家庄主城区,曾是一个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冀中平原乡村,近年来,以乡村振兴为契机,通过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将一个贫困村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全面小康村。我们综合分析了塔元庄村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发展理念和工作举措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塔元庄村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是抓支部班子,建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坚持民主决策。建立党务、村务工作规程,实现党支部领导作用和村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村“两委”坚持每天召开碰头会,每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组织动员村民参与村里事务,让村民当家作主解决问题。实行村干部年度目标承诺清单制。年初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形成“承诺清单”并上墙公示,每季度接受全村党员、村民代表监督检查,在村委会办公楼大厅,就能明晰地看到公示的村“两委”承诺及完成情况。发展村民党员。塔元庄村近年来不断发展村民党员,壮大党员队伍,积极有序地开展组织生活,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一级的基层党委。塔元庄村“两委”建有六个党小组,涵盖退伍军人、农业种植、家具业以及综合维稳等各个方面。发挥班子成员引领示范作用。村“两委”班子立下“廉政承诺书”,制定“不吃、不拿、不贪”“自身清、家庭清、朋友清”的“三不三清”纪律规矩,始终坚守廉洁底线,“两委”带头的组织建设为塔元庄村乡村振兴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是抓产业项目,当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正定紧邻省会的区位特点,确立了走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半城郊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吃城”)经济发展的路子。从那时起,塔元庄村种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养殖场,在全乡第一个通上了自来水、第一个搞了村庄规划,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是“农业做成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休闲、绿色、智慧农业,蔬菜厂、豆芽厂、豆腐厂先后建成投产,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和农村电子商务,注册“正定塔元庄”商标,深化拓展立体无土栽培植物、鱼菜共生栽植等项目,以智慧农业为特色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二是“养老做成市场化”。构建“金融养老+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投资150万元建成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服务本村老年人,还辐射周边地区。健身广场、卫生诊所、超市、多功能娱乐厅等设施配备齐全,居住在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感叹:“这比城里的老年公寓还好哩!”三是“旅游做成规范化”。塔元庄村依托正定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滹沱河两岸景观的优势,着力发展以红色旅游、休闲娱乐、田园风光、乡村民俗等为特色的乡村游。仅2022年就接待游客180多万人次,集体年收入增加到3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
三是抓生态建设,筑牢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塔元庄村南邻滹沱河,滹沱河是石家庄人民的母亲河,为塔元庄村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滋养。该村利用了滹沱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坚持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爱护环境的理念,一方面,通过生态涵养林等手段对滹沱河水源进行有力保护;另一方面,在保护的基础上又对其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将其作为塔元庄村乡村文旅的站点之一,提供多元化旅游产品、旅游路线,发展以休闲娱乐、田园风光、采摘体验、乡村民俗等为特色的乡村游,着力探索农旅融合、城乡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模式。此外,智慧农场也是塔元庄村的亮点之一,智慧农场是一座集科技、绿色、节能等概念于一体的智能生态能源屋,它将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相结合,使农业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融为一体,有力促进了塔元庄村生态振兴的发展。
(二)启示建议
一是突出支部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要建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建立常态化的培养选拔机制,育好苗,墩好苗,扶好苗,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同时,选优配强“两委一队三个人”,积极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要持续深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着力解决农村党组织致富能力不强、脱离群众、工作作风不扎实等突出问题,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要探索建立发展党员“负面清单”,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壮大党员致富力量,注重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创业人员和毕业返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是促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塔元村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乡村建设的首位,推动产业业态多样化,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与红色元素相融合。充分发挥我旗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以敖镇城川镇为核心,各选取2~3个红色示范带,加大投入力度,探索推行“1+N”产业发展模式,如“红色+乡村”“红色+文创”“红色+民俗”等,打造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与特色资源相融合。立足各地的特色资源,做好优质牛羊肉提质工程,加大引进农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链企业的力度,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数字化相融合。加强与移动、联通、电信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协作,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推动“三农”数字应用场景在农村推广落实,不断提升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软件应用、数据管理等数字化能力,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三是注重生态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村美是底色,乡村振兴就要有乡村振兴的样子。哪里有好环境,哪里有好风景,哪里就有新经济,建议在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应着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生态宜居、文化创意等特色村镇,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广大农牧民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追求和实践中不断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