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组长:于国强 政协副主席
成 员:金达楞太 旗政协委员、文史委主任
娜仁图雅 旗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赵永智 旗政协委员、旗红培中心副主任
格日乐 旗政协委员、旗教研中心教研员
春梅 旗政协办公室秘书
按照政协年度协商计划,旗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以红色研学促进旅游发展”这一课题深入各镇和各相关部门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掌握了红色研学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色研学基本情况
(一)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情况。从2017年开始,我旗以境内的红色革命遗迹为主体,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王震井纪念园等7个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开班办学以来,共承接来自北京、广西、海南、湖南、深圳、新疆、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市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各盟市、旗县等主体班次930期43444人,其他培训班及学习团队8689个41万人次,培训学员总数45.3万人次,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收入36亿元。城川镇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城川红色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配套项目建设情况。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的要求,我旗投资1.18亿元,建设总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的苏坝海子拓展训练基地,打造集党性教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素质拓展、应急救援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拓展训练基地,作为红色研学的体验教学点。统筹摆布境内文化资源,按照红色研学、民族团结、生态文明、民族文化传承等主题,打造建设了20多个特色农牧户,作为红色研学的实践教学点。此外,还建设了占地面积14.5万㎡的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和3.4万㎡的红色教育集训中心2个课堂教学点,共享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和旗委党校教学资源,可容纳2000人同时开展红色培训和红色研学。同时,不断完善公路等基础设施,将各教学点有效串联,打造了多条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形成了一张主题互补、多元联动的红色研学阵地网,为全市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搭建起了综合承载平台。
(三)配套课程体系情况。为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级各类培训群体的研学需求,在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系统开展培训的同时,我旗文旅集团、旗委党校、红色培训教育中心等部门积极搭建培训平台,广泛承接各类红色研学、红色培训教育活动,探索出了红色培训教育和民族革命精神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不同培训时长、不同课程类别、形式多样的红色研学菜单,着重构建起了集“课堂教学、体验教学、拓展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四段式”课程,并在“i前旗”智慧移动平台上开设了红色研学专题模块,实现研学报名、课时设置、课程分类、线路安排、研学培训、服务保障全程“线上”运行,搭建起了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四)服务保障体系情况。专门组建了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制定了《红色教育教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建立起“旗委组织部统筹、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承接、文旅集团服务、多个部门联动、多项资源共享”的服务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学员在研学期间的人身、交通、食宿等方面的安全。以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为基础,建立起了一支100多人的红色研学教师团队,提供专业化的研学服务。同时,建立了一套效果评价系统,对研学活动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及时反馈,确保研学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一是无法满足多层次需求。我旗红色培训教育侧重“党性教育”为主,更多着重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对青少年市场的红色研学旅游发展略显不足,存在课程开发力度不够大、红色研学旅行特色产品不够多、旅行线路不够精等问题。二是资源开发缺乏新意。我旗红色旅游产业化水平还不高,除了目前新建的苏坝海子拓展基地外,大多以纪念馆、故居、塑像、展览为主,形式单调,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不足,不能充分展示红色研学之旅的真正内涵,难以吸引旅游者。三多元化发展体系尚未形成。目前,我旗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红色研学在与周边环境、风土人情、历史古迹整合方面还未能有效融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吸引力和经济利用价值。
(二)培训机构体制机制需健全。一是培训机构单一。全旗只有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一家正规的培训机构,且属于市直管事业单位,我旗虽然成立了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但不承担培训职能,只负责接班,接班后分流到旗委党校、旗青少年活动中心、旗文旅集团等单位进行培训,因涉及单位较多,权责不明确,在沟通协调管理方面还未形成合力,致使培训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培训师资短缺。目前,我旗从事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研学的现场教学和拓展训练教师共102人。除旗委党校的14人受过专业培训之外,其他88人均未受过专业培训,在讲解培训专业程度上与现实需要存在很大差距。另外,我旗目前为止还未建立外聘专家、学者师资库,每次培训都是临时聘请,缺乏有效的管理衔接机制。三是教学模式不够完善。当前,旗委党校、旗青少年活动中心、旗文旅集团3家培训机构,都制定出了相关培训日程,但有选择性、快餐式、菜单式的培训课程日程安排还没有形成,培训灵活性和服务性还有差距。
(三)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空间不够。一是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仅仅依靠个别景区及红色文化作为支撑,长期以研学旅游为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较少,缺乏有计划性、整体性、连续性的促销手段;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少,游客停留时间短,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益不够突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现各培训点内服务设施少,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基本为空白。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管理和服务条件跟不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拓宽和丰富红色研学内涵。一是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增强吸引力。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和学校、旅行社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培育红色研学旅游市场,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喜好、特性,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精品线路,适当的可增加“红+N”综合体验拓展活动,以红色研学资源为轴心,融合绿、古、民俗等多元资源形式,丰富拓展研学内容,切实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二是拓宽红色研学内容覆盖面。继续深入挖掘我旗红色培训和红色研学潜力,充分整合红色旅游文化和资源,打造具有鄂前旗特色的针对青少年的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加快城川红色拓展基地、红色教育集训中心、红色教育培训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场景式教学馆及展览、鄂尔多斯市国防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度,形成理论教学、红色研学、军事训练、野外拉练、现场教学、拓展训练等功能于一体的拓展训练格局。三是以市场为需求研发特色产品。突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有效结合学段特点,课程体系,及地域特色,逐步开发多层次、系统化的研学旅行教材产品,推进研学与旅游有机结合。四是丰富红色资源展示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打造有现代感的红色旅游,依托鄂前旗的红色文化资源,基于VR技术进行研学旅行深度开发,从而提升红色研学旅行的浸入式、交互式体验感知和教学效果,增强红色研学旅行的教育性、提升参与的广泛性、增加对学生(游客)的吸引性,从而实现对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同时可以通过三维全景扫描技术将已损或是消亡的遗迹进行模拟复原,对现有的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完善,使学生(游客)感知历史真实记忆,全面提升其感官体验。
(二)提升红色教育培训质量。一是申报培训机构。相比于延安有二百多家培训机构,我们现有的培训机构远远不够,要加大力度申报培训机构,满足培训需求。二是推动培训智能化发展。建好用好“i前旗智慧移动平台”红色研学模块,构建起“一个系统承接、多个部门联动、多项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应用平台,提高各类红色教育培训承接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制定专职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安排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综合素质;现场教学教师聘任办法,在旗内外选聘或考聘一批优秀现场教学教师,建立一支蒙、汉、英三语专职现场教学教师队伍,并做好培训、管理、调配工作。建立我旗红色教育培训师资储备库,实时维护,动态管理,为我旗红色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师资保障。四是探索创新培训模式。着眼于全旗红色教育培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深挖“四段式”培训内涵,探索创新务实的红色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形式和内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打造菜单式、快餐式培训课程选择模式,确保我旗红色教育培训模式经得住考验。五是加强红色教育培训资源统筹。进一步理顺全旗红色教育培训教学点、教学老师、服务机构等资源,加强统筹管理,形成全旗红色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工作互动的良性格局。同时,积极与周边宁夏、陕西及市内乌审旗、鄂托克旗建立培训线路衔接机制,将周边潜在培训资源牢牢抓住。六是加强对外宣传。积极与各级、各地组织部门、培训机构和新闻媒体对接,采取推荐会、座谈会、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旗红色教育培训,建立与各地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长效合作机制和培训班次引入机制。
(三)提高“旅游+”融合发展水平。一是实施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并依托“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开发“红色研学”产业,优化周边景区和旅游专线周边的农牧家乐布局,采取“联户经营”“集团运营”等模式,并逐步向敖镇等地进行延伸,打造周末游、自驾游等精品线路,拓展丰富红色游内涵和形势,带动周边景区及农牧家乐快速发展。以敖镇为中心,将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文化产业园、圣火文化公园、职教园区、阿吉泰健康养生园打造成集民族文化用品展销和民族风情体验、观光、休闲、度假、旅居养老为一体的敖镇中心镇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力争申报为国家5A级景区。二是实施品牌活动建设工程。推出一批知名活动,做大做强马兰花节、圣火文化节暨冬季那达慕、大汗行宫草原那达慕、大沙头音乐节暨汽车越野赛等品牌节庆文化活动,以活动集聚人气,带动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三是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按照“新建、改造、维修、整合”的思路,统筹城乡设施建设布局,加强服务和管理,打造一批服务示范单位,建好、用好、管好游客集散中心、休闲旅游驿站、旅游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阵地,提高场所的使用率,实现设施与阵地功能发挥的最大化,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我旗对外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