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宝音
货币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中,作为推进等价交换的工具和手段,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流通价值尺度的同时,也在民俗中逐渐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钱币文化。
鄂尔多斯古钱币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区域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精品,它与蒙古民族的政治、经济及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探索与研究鄂尔多斯民俗与钱币文化的关系,对于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以及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鄂尔多斯民俗与古钱币文化的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异彩纷呈。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民风活动中,钱币都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就此做一探究。
一、钱币被用来做“保锁”的民风
古代的蒙古民族,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较弱,不能正确对待天灾人祸等现象,从而遇到困难时往往想借助外力或神力来保佑自己,把支配人们的一切外界力量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比如为了实现人丁兴旺的愿望,保锁这种具有特定意义的东西便产生了。“保锁”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称谓,汉族则称之为“项圈”。传说,保锁可以避邪、可保佑婴儿平安成长。
保锁是用狗尾毛、红布或红绸、方孔铜钱、锁构成。佩带前,先用狗尾毛拧成一尺长的绳子,再用红布或红绸把它缝裹好,两端各系三枚方孔铜钱。佩带时要举行仪式:请喇嘛或当地颇有声望的人主持,主持人将做好的保锁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再用三枚铜钱缝钉在接口处并加锁,同时诵经、祈祷、念咒语,以表达父母及其他长辈祝孩子健康成长、万事如意的愿望和深情。这种风俗在《九个兄弟》和《尾巴儿子》两个神话传说中有较为具体的反映。据说,孩子所佩带的保锁,应由给其佩带的人在孩子13岁时,打开取下。若给其佩带保锁的人去世了、则由孩子本人说明理由后,打开取下,并要将保锁供奉在高处。带保锁的全过程有一个忌讳,就是不可从保锁上的铜钱孔中透视。所以,钱币在保锁中有着志高无上的特殊意义。
二、钱币被用来做乞求生男孩的习俗
鄂尔多斯蒙古族孕妇有佩带汉王莽新政时所铸造的“布泉”币的习俗,据说只要戴上这种铜钱,就能生男孩,以传宗接代。
三、钱币被用来做装饰物的民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出于对美的追求,古代蒙古族妇女常常把贝壳、珊瑚、玉石、金星石、玛瑙等制成头戴或装饰物,戴在身上,以显示其华丽、高贵、富有。不富裕家庭的老年妇女由于受年龄和生活拮据的限制,则用铜钱替代了银饰头戴。这方面的记载最早见于史书《闲居录》中:“至大改元,妇女首饰皆以金银作小钱戴之,谓之春钱”。此外,也有直接将铸有“连中三元、五子登科”、“位列三台、名登金榜”等吉祥字样的装饰钱佩戴在身上的民俗。至今鄂尔多斯的蒙古族老人中还有将钱币做为饰物的现象。
四、钱币被用于孩子过周岁的风俗
鄂尔多斯蒙古族有这样一种风俗,即在孩子满一周岁时,要请亲朋好友举行盛大的“周岁庆典”,又称为“剃头之喜”。在这个活动中,亲友们馈赠的绸缎、钱币玉石、玛瑙、鼻烟壶、食品等礼物,都要盛放在器皿中,让已满周岁的孩子去“抓阉儿”,谓“端礼”仪式,让孩子随意抓取,看他将来的志向和前程。如果孩子能拿到钱币,则长辈会高兴地说一些祝福的话,诸如:“一生一世都富贵”等。同时,举行“揉发”仪式,即把孩子的胎发剪下来,由各位长辈醮上奶汁揉制成圆球之后用两枚铜钱夹住,再用带线的红珊瑚珠为顶,穿引铜钱孔至牢固后,将七枚铜钱缝串成列,其尾系铜铃或贝壳,将这种缝制而成的吉祥物,配带在衣领的正后边。这一切都是表示美好的祝福和爱抚之意,这也有助于孩子后仰、身板挺直。
五、钱币被用于健身娱乐的习俗
古代,由于科技落后,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比较简单。在蒙古族中,用铜钱制成的毽子、陀螺等玩具便是最常见的文体用品,在“鹿棋”(又称“狼吃羊”、“老虎吃子”)中代表虎的也是两枚硬币。
解放前后,在牧民中或学校里,人们常玩花落棒,汉族为“霸王鞭”。此棒粗约一掌,长约一米,两头各钻三个孔,孔内插入2-3个铜钱用钉固定起来,两头系彩带或绸缎。舞者摆动在背、腰、膝或地上击打均能发出“喳喳”的声音。此种声色俱全的花棍舞,不停地枢动击打、颇使人赏心悦目。
六、钱币被用来“压岁钱”的礼俗
蒙古族在春节初一的早上,晚辈要给长辈拜年,敬献哈达和鼻烟壶,并祝福长辈健康长寿。此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同时还叮嘱晚辈要好好孝敬父母,走正路,以保大福大贵。当时的压岁钱就是方孔铜钱或铜元,后来发展为纸币或流通券。
晚辈到长辈家拜年临行时长辈要给其8个白面油炸饼,一把红枣,并根据财力给偶数的钱作为礼物,以寄托长辈对晚辈的期望,这种礼性在蒙古语中叫“呼比尼日”意思是这是你应得的“份儿礼”。
七、钱币被用于祭祀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鄂旗过腊月二十四日)是蒙古民族祭祀灶神的日子。人们用公羊毛在煮熟的羊胸骨的三端处分别缠绕九圈其上放置无盐枣饭和为过年准备的一切最佳食品少许及纸币作为祭品,放在多籽柠条和榆树枝堆上生火焚之,以示对灶神的崇敬、恳求神灵保佑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家族幸福。
另外,鄂尔多斯蒙古族有给屠宰牛羊的屠夫煮食寰椎的习惯。屠夫将吃剩的寰椎骨内插入一根小肋骨,与先享食品和纸币一起用哈达,包肚油包裹后用火焚烧,并颂诵寰椎供词,奉敬神灵,寓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之意。
蒙古民族历来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草原,山岭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它们颇为崇尚、信奉、爱惜。为此,人们要修造敖包供奉上天的神灵、乞求保佑。在设敖包时,要在地基的正中压赏,即:把五谷(禁忌荞麦、黑豆)玛瑙连同金银钱一起置入陶罐,密封罐口,作为奠基之物,而后在基上堆土石或柳建成敖包。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每年要举行一次祭祀盛会。人们在敖包前洒酒,献钱、以示心诚。这种作为供品的钱币任何人都不得窃取,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在召开敖包盛会时,人们要举行隆重的文体竞赛活动,主要有骑马、射箭、摔跤三项竞赛,主持大会的长者要给优胜者颁发奖金,即钱和砖茶以资鼓励。
每年秋季、正值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时候,草原上的牧民们总要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庆贺丰收和招财之喜为一体的节日,并举行庄重的“达拉干巴雅尔”仪式。参加此次活动的人们手捧各种圣物:有八到十枚铜钱串起来与五彩的布条一起苏挂在“达拉干苏木”(蒙语:招财箭的意思)杆上制成一种认为有法术的圣物,有用哈达及五彩布条串上两到四枚铜钱挂在“达拉干”桶的耳子上的圣物,有用装食物的木盘先享食及串好的吊钱作成的圣物等,口念玛尼经用双手捧着这些圣物,向右挥动,口里祷念“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和“呼瑞、呼瑞”之类的祭颂之语,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招财”仪式。这天主要是祭奠那木斯来神。
其他的庙会上如给喇嘛吉德(藏语:施舍之意)或祭祀仪式上,也有用钱,包括庙宇钱、厌胜钱、流通券等作为祭品的风俗习惯。
此外,古代蒙古族还有过河时往水里撒钱以求龙王保佑的风俗,还有把用泥或白灰做成的圆球,上面写个“唵”字,与铜钱放在一起念经使之复活然后埋在高处以压邪避邪的习俗。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我们应该科学对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八、钱币被用于房舍上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在新建住房时,要择良辰吉日上梁,这时,在边长为一尺的正方形红布上或写画七政宝(即:金轮、神珠、主藏臣、玉女、白象、绀马、将军),或写画八瑞相(即: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或写画五雄(马、虎、狮、凤、龙)并缝制一个小红布口袋,里面放入金银、珊瑚、钱币、珍珠、玛瑙、金星石、五谷(禁用荞麦和黑豆)等东西,用两根红漆竹筷压住袋口,筷子上再放四枚铜钱,一起安放在房屋的主梁上(用铜钱钉妥),以求安稳。称《房之赏》这是钱币在建筑物上使用的一种独特的风俗。
九、钱币被用于婚礼的习俗
据元朝有关的法律文书中记载,蒙古族男女青年在订婚时,要互相馈赠礼物,包括头戴、衣物、牲畜等。为了方便,后来把这些实物都折合为钱,用铜钱取而代之。规定“上等人一百串、中等人五十串,下等人二十串”。
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蒙古族,在男女青年订婚时,要给长辈行叩头行礼,礼毕,长辈们要给他们用钱币或物品贺喜,并祝福:“望你们相亲相爱、白头偕老、荣华富贵”。
在察哈尔草原上,新娘入洞房时,未离开洞房的亲朋好友从蒙古包的天窗上往外抛撒红枣、铜钱或食品,以示敬天、祝贺道喜之意。
在《东京梦缘》卷五的《娶女》篇中有“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采果散掷、谓之撒帐”的记载。
十、钱币被用于丧事的习俗
据史料记录,在1683年,即清康熙二十二年,巴陵郡王敖其尔去世时,占卜者(风水先生)到赛音布拉格的乌兰韶荣高梁前埋置了一枚金币、并嘱托:“这是最佳的一块风水宝地”。故敖其尔郡王的坟基就建在了此处。这是蒙古人关于钱币用于丧事的较早记载。
解放前,蒙古族有这样一种传统习俗,就是人去世以后,要请喇嘛选择坟地(有死者遗嘱的,则按遗嘱办),在被选中的地方,主人要安放一块毡子,一白一黑两张羊皮,在所酹的地中间,插一支羚羊角,并放置鳖甲。而后,用黑白两色马鬃拧成的绳一头拴在地里的羚羊角上,另一头拴在喇嘛手中的公黄羊角上,并以羚羊角为中心,在地上画一圆圈,被圈的土地便是指定的坟地。毡子、羊皮及一定数量的流通币作为向土地神购买土地的酬献物,这些物品之后都归于喇嘛。
在死者出殡时,若路途太远,需作休息,则在灵柩停放的地方抛撒三枚或七枚奇数的钱,有“借此地作临时休息”之意。
此外,在死者坟前祭奠时,也要在坟的周围撒一些硬币,这些钱不得捡拾,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果有金币或银币,则可随死者一同入葬,通常放入死者的口中,用来避邪,并寄托生者对死者灵魂离去后,祈祷其不致在九天之上受寒受苦缺衣少食的愿望。
十一、钱币被用于占卜的风俗
蒙古族群众在丢失了牲畜或其它东西时,经常用九枚方孔铜钱占卜算卦,乞求神灵明示祸福、吉凶,求向失物的归宿。这九枚铜钱分别代表:寺、山、船、狮、狼、日、月、鸦、冢。
十二、钱币被用于治疗疾病的医药良方
古代蒙医学中,把青铜钱作为一种配制药物的成分入药。如汉五铢钱,即老百姓平常所说的“马镫子钱”、宋“崇宁通宝”钱都可入药。这种含有药理成分的青铜钱主要用来治疗骨折、浮肿、肺病、肝病、皮肤病(如癣类)等。
在民间,当小孩儿闹肚子时,用一枚很大的青铜钱在肚脐部位摩拭,也可治愈。若脸上起了牛皮癣,用青铜钱擦拭患处则可治之。
十三、钱币被用于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上的饰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铜钱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定意义上讲已失去了其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在群众的生产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中的作用却日渐显著。比如婴儿摇篮头部的布帘、马鞍、马鞭、褡裢、荷包、书包、药包、箱子、灯台、烟袋、钥匙链儿、窗门帘、耧刺针系绳等用品上装饰点缀的钱币,便是如此。惟其如此它们具有着极高的保存价值。什物上利用的越广泛,实际上就是钱币文化的内容越横溢的现象。据说,保存古物可以压邪。这也就是一种爱护文物的朦胧宣传吧。
十四、钱币用于民族间的融合亦可见一斑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元朝首次在全国发行了纸币、即“中统元宝交钞”。这种纸币上、印有八思巴文和汉字,这是文化与钱币的较早融合。
元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年间(1321-1323年)元发行的“至治通宝”钱上,铸有蒙、汉、西夏及察合台汗四上(种)异文字对后来在钱币上使用多种文字的作法启发很大,所以“至治通宝”钱被视为世界珍品,是文化与钱币结合的精品。此外,蒙古族还把钱币文化作为高雅文化看待,他们把有关钱币的事情编入民歌、童谣、谜语、赞辞、诗歌中,大加弘扬。
早有铸成吉思汗像纪念章(币)的出现,表明蒙古族生产力水平已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反映了蒙古民族历史更替变迁的一个片断。
十五、其它有关的钱币风俗
——蒙古民族有悠久的放牧历史,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牧人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发展生产,形成了许多流传久远的风俗。例如仿方孔铜钱模式给牛羊打耳记,用巨型钱币烧红后给马匹及其它家畜打烙印等。
——逢年过节,吃饺子时,人们把红枣、茶叶、奶酪、硬币等物包入饺子,谁若吃到了钱、谁就最有福气,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发大财,有好运气。
——据元史料记载:扎木合与铁木真结拜时献“金带”。鄂尔多斯兄弟盟誓的仪式上结拜弟兄先给上天叩头、再相互叩头、而后互相赠物、赠钱,以表明生死与共之心。
——用钱币打发乞丐、有“三年乞丐可以发大财”之说。
总之,钱币在实际生活当中不但不是单一的流通媒介,而且是成为与诸方发生密切交往的桥梁,故称“钱币文化”了。钱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决定了其特定的内涵和价值,钱币文化是鄂尔多斯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珍惜它,保护它,运用它,收藏它。摒弃其糟粕、发扬其精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应不断充实延宕其不朽的存在和使用价值。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