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巴
鄂托克前旗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胡戎杂居区,属秦北地郡。汉时为朔方刺史部的新秦中。东汉后期有南匈奴在此游牧的记载。魏晋时为羌胡地。唐朝被突厥人所占,唐朝后期党项族迁来居住。宋时为西夏的河南地。元明时属陕西省延安路、河套地。清顺治年间设鄂尔多斯右翼中旗。解放后,经搜集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发现全旗境内显露的古城堡(蒙语为巴拉嘎素)有九处。从这些古城堡遗址中出土的陶瓷、铜币和附近出土坟墓的开掘考察,认为这些古城堡多数是唐朝至西夏遗址。这九个古城堡遗址的现名如下:
二道川乡大池村的胡庆巴拉嘎素(旧城);
三段地乡巴郎庙村的巴拉嘎素(城梁);
城川苏木城川嘎查的包日巴拉嘎素(旧城);
吉拉苏木的查汗巴拉嘎素;
吉拉苏木查汗巴拉格素嘎查的敖高特尔巴拉嘎素;
吉拉苏木乌兰道崩嘎查的巴拉嘎素;
敖勒召其镇雅希勒木都嘎查的巴当巴拉嘎素;
查汗陶老盖苏木呼日呼嘎查的巴拉嘎素;
玛拉迪苏木苏力迪嘎查的查汗巴拉嘎素。
关于大池胡庆巴拉嘎素和巴郎庙巴拉嘎素,张郁同志《鄂托克旗大池唐代遗存》中记载道:靠近明长城东部的北大池盐湖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许多文化记载。一九六三年九月调查在大池盐湖东两公里处出现一古城堡遗址。据依稀可见的残垣断壁来分析,此城堡原是个方形堡,东西长三百一十五米,南北宽二百三十九米,城墙周围是沙质平地。从古城废墟中裸露的瓷瓦片看,唐代的比较多,但从地层断面观察,说明这座古城经历了好几个不同的历史朝代。
在这个古城堡附近出现了许多唐代的坟墓,从中清理了三座。一号坟深距地面零点三五米,坟壁是用条砖侧立磊砌,高一点七米,南北长二点八米,东西宽二点七五米,墓穴底部放尸台上有男女两具尸体。同葬物是:尸体头旁放有陶瓷瓶一个,男尸右手握一枚“开元通宝”铜币。二、三号坟的埋葬状况基本与一号坟相同。
据《元和郡县志》载,在大池胡庆巴拉嘎素,唐朝中宗“景龙三年(公元七〇九年,己酉年)敕置,以地近白池(现在的大池),因此为名。”
距大池北八十里处的巴郎庙巴拉嘎素是方形的,南北五百九十五米,东西五百八十米,残墙四边每边中间有古城门遗迹,西门旁有厥楼遗迹,墙内不但有土丘残垣,还有许多残砖碎瓦,同时也找到“开元通宝”字样的铜币和灰色陶瓷器皿。
《元和郡县志》记载,“神龙三年(公元七〇七年,丁未年)复置兰池都督府,在盐州白池县北八十里”。从地形方位、距离、巴拉嘎素内的残垣来分析正是指巴郎庙的巴拉嘎素,这就证明它是唐代所建。
城川的包日巴拉嘎素,长七百五十米,宽五百米,内有砖瓦残垣,据城川供销社收购的铜币看,其中唐代的“开元通宝”较多,没有发现元明两代的铜币,可是清朝的铜币除“同治”外,乾隆、嘉庆字样的铜币多,汉、宋、西夏、金代的铜币占少数。
此外,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城川古城是唐代的长泽县治,也就是元和十五年后的宥州城。
除上述巴拉嘎素外,其它巴拉嘎素没有详细资料作考证,但从巴拉嘎素附近的坟墓、铜币、砖瓦等土物的勘测,吉拉查汗巴拉嘎素附近东南部发现的两个坟墓的葬法及北大池所发现坟墓的葬法大致相同,只是同葬物稍有区别。这两个坟内尸体头旁所放瓷罐口上横放着一口刀状铁器,停尸台下放有一颗羊头。
敖勒召其镇巴当巴拉嘎素附近东南方向出现了一座坟墓,其葬法基本与上两例相同,只是尸体头旁放有一个涂有绿色陶漆的方座上有四个酒蛊形状物(座蛊相连),当从墓坑掘出来后,其绿色变为白色。
从上述调查和史料考证,初步认为鄂前旗境内的巴拉嘎素是从汉末唐初至宋末元初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
一九八四年七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