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情况 > 文史研究

寻找西夏在鄂托克前旗的足迹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5 15:55 打印 关闭 【字体:

.....在青草间穿行,我来到鄂托克前旗的哈沙图嘎查,在牧民那雅家里喝茶时,他告诉我们一个巨大的秘密,整个鄂托克草原上分布着一支神秘的人群,他们是唐古特,党项后裔①。”偶然间读到唐荣尧先生的这篇文章时,我不经觉得诧异,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不禁想象千年前文明与战乱的交替,一幕幕西夏王朝的纷争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演。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初。西夏的祖先党项族是中国西部古老羌族的一支,党项羌中著名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部落,其中拓拔部落最为强大。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年—公元649年),世居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唐朝,迁居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一带。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党项拓跋部因吐蕃的入侵再次请求内迁,其部众又从松州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公元756年,经安史之乱后,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纷纷乘势扩张,为了不使党项与吐蕃协力控制西北的少数民族,唐代宗采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建议,把散居在灵、盐和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迁到了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佳县境内)以北、夏州(今靖边县和乌审旗境内)以南地区,迁居在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称为东山部落;迁居在夏州即鄂尔多斯东南部地区一带的党项羌部落称为平夏部落,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公元883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授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皇姓李,统辖银、夏、绥(今绥德县)、宥(今鄂托克前旗境内)、静(今米脂县)五州之地,从此党项平夏部以夏州、宥州地区为战略根据地,势力不断向四周渗透,开疆拓土,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了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揭开了崛起西北并自立建国的序幕。



(图一 党项迁徙图)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西南部,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东、北与乌审旗、鄂托克旗相连,南与陕西省定边、靖边县接壤,西与宁夏盐池、灵武、陶乐县毗邻,即为唐之灵(今宁夏灵武)、盐(今陕西定边县)、夏三州交汇之地。鄂托克前旗当时分属夏州、宥州、盐州所辖。《通典》记载,“旧宥州宁朔郡南至盐州治城140里②”。唐代宥州曾两度迁移治所,宥州旧治在今鄂托克前旗阿杜滩村附近,宥州新治位于今鄂托克旗驻地东60公里处。据艾冲《唐代唐代灵、盐、夏、宥四州边界考》考证,盐州的东北边界位置为今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境内,盐州北界在今鄂托克前旗驻地东西一线③。据此,鄂托克前旗地区是当时党项平夏部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党项拓跋部得以发展壮大的最早的根据地。



(图二 唐代灵盐夏宥四州边界图)


    党项族是以畜牧业为生的游牧民族,《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④”,“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猎以供食,不知稼墙⑤”。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从鄂托克前旗地区的自然条件来看,一是为党项平夏部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鄂托克前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无定河流域,有供人畜食用的天然盐池,和大大小小的湖泊水草丰美,草场广阔。据统计,鄂托克前旗境内零星分布着130多处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湖盆低洼,主要在今城川镇(长泽县故址)和昂素镇,面积合计约0.85万平方米,这些湖泊多呈椭圆形或长条形⑥,西夏时期的鄂托克前旗境内有多少湖泊存在,我们无从知晓,但至少不应少于现在的湖泊数量,是比原来居住的松潘地区更适宜放牧的理想场所。“皆仰赖畜牧”的党项人,利用这里“临广泽而带清流”⑦的良好自然条件,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据记载“继迁供宥州不胜,仍驻地斤泽(今乌审旗、鄂托克旗境内),地斤善水草,便畜牧,生聚渐众⑧”“淳化元年,继迁奔铁斤泽(地斤泽),貌奴、猥才二族夺其牛畜二万余⑨”,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牲畜数量相当可观。在那个以马匹做为军事与生产用途、对外的商品与贡品的时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党项平夏部提供了战略资源,更为之后的崛起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二是为党项平夏部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经济条件。鄂托克前旗地处中原与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联结处,这里既是通向西北的交通枢纽,又是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进行商业贸易的重要市场。在宋夏和平时期,曾从延州向西北,经保安军到西夏宥州(鄂托克前旗),开辟了一条“国信驿路”,在宥州城址设嘉宁军司,是两国使臣在此的指定道路和互货贸易的“榷场”。据记载,“朝聘之使,往来如家;牛马驼羊之产,金银缯帛之货,交受其利,不可胜纪⑩”党项人经常用驼、马、牛、羊、毡毯、毛褐、草药等同宋朝换取缯、帛、罗、绮、瓷等,宥州嘉宁监军司则有着其他监军司不具备的功能,就是驻军保护丝绸之路驿站并抽取关税。频繁的物资交流,对党项平夏部向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西北边疆的开发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青盐不仅是党项部落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与内地贸易的重要物资,更是党项部与宋朝作战的战略保障。在鄂托克前旗境内有盛产青盐的盐池4处(北大池、乌湖都格、黄海子、克仁格图),北大池即唐代“河曲”地域著名的盐池乌池和白池。综上所述,鄂托克前旗地区就是当时党项平夏部得以发展的要害地区。

北宋建立后,党项平夏部已在夏州地区经营了两百多年,以鄂尔多斯南部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夏宋交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粮草,同时还有可当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党项平夏部的势力逐步膨胀起来。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党项贵族内部发生了争夺权位的斗争。公元982年,定难节度使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五州之地,使的党项内部急剧分裂,时任定难军内都知蕃落使的李继迁,不愿内迁,他认为“虎不可离于上,鱼不可脱于渊”,便率领贵族亲信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由此抗宋自立。李继迁占据有利地形,以横山为依托,以“秦直道”为向南攻宋的路线,东与辽国联合,转战二十多载,夺取了灵州。公元998年,宋真宗即位后,李继迁遣使求和,真宗改变策略,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重新统领夏、银、绥、宥、静五州土地,李继迁在与宋朝争夺夏州的斗争中,对夏州地区的割据势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这种形式下,建立王朝的条件也就基本成熟。



(图三  北宋时期全图)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距鄂托克前旗100余公里)。行政区划分为州(府)、县两级。共设22州:河南9州、河西9州,熙、秦河外4州。另分左右厢十二监军司,作为军管区。强盛时期,“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北控大漠,幅员辽阔。”包括今陕北、宁夏、甘肃、内蒙古大部及青海部分地区。今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的全部,巴彦淖尔市的大部分地区,均属其势力范围。曾先后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了丰、胜、夏、宥以及南部的银、绥、盐、麟、府等州。当然,鄂托克前旗地区在党项平夏部发展的初期乃至建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均属于其势力范围的核心区域。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帝国虽亡,传奇依在”。西夏时期,各民族在鄂托克前旗这块土地上不断交流融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至今,在鄂托克前旗境内仍然保留了一部分西夏党项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为数不多的西夏遗民—唐古特人,对于家乡这片热土厚植的人文情怀,我感到由衷的自豪,而这些潜藏在历史缝隙中的绚烂文明,更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究和保护。


作者:政协鄂托克前旗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瑾


参考书目及文献:

    ①《在鄂托克草原追寻西夏后裔》——唐荣尧

    ②③《唐代灵、盐、夏、宥四州边界考》——艾冲

④⑤《隋书》卷83,《党项传》

⑥《鄂托克前旗志》

⑦《太平御览》卷555

⑧⑨《西夏书事》卷4

⑩范仲淹《答赵元昊书》

    《鄂尔多斯地区在西夏历史中的地位》——陈育宁

《内蒙古地区西夏城址的初步探究》——周会丽

《六胡州——鄂托克前旗唐代历史研究论文集》

    《党项史迹与陕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