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情况 > 文史研究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祭灶仪式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4 09:43 打印 关闭 【字体:

  特日贡收集资料    赵忠诚整理


  蒙古人自古以来把火看作是纯洁的象征,是神的化身和家庭的赈济者。他们认为火可以避邪,它能使家庭免遭不幸,所以,蒙古族若遇不祥之兆总有向“火神”祈祷的习俗。

  蒙古人很早以前就有着用煮熟的牛马的胸脯祭火灶,并在其腥汤内下米做粥饭就餐的习惯。蒙古族把临近年关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作为一年一度的较大型的、“祭灶”日。相传当年伊金(圣主)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落的征途中还向自己的将士发布“腊月二十三如果来不及返家‘祭灶’,可在二十四祭之”的勒令。从鄂尔多斯蒙古族来说,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扫尘”即“扫房”,除尘去污,清除垃圾,洗刷家里的一切餐食用具;并用大锅煮羊胸叉、前肢、四条长肋骨,绵羊的荐骨部等,有宰牛的人家同时要煮牛的寰椎骨。在煮“祭灶”肉的腥汤内不搁盐,而是下奶酪、红枣、葡萄干之类作料。煮熟后将肉类捞出,在腥汤内下入希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前收割下的糜子米)、稻米、黍子米、糜子米等米煮成混合米粥,作为“祭灶”饭,这种饭是在煮肉汤内加入特殊佐料做成的,因此特别香甜可口。

  “祭灶”前由户主或家庭的其他男性成员可用刀子把煮热的胸脯上的肉剔除,将胸骨用羊群之首——公绵羊毛捻成的毛线绕成三三九圈,上面放有一束针茅草,柏叶、香、榆树枝以及红枣、酥油、油饼等各味食物和各色彩绸片或线,然后罩以雪白的哈达置入木盘或碟子,同时盛一木碗“祭灶饭”,以备祭用。

  开始“祭灶”。由户主责成家庭中的某一人灶内添入牛粪或干沙蒿根等易燃的柴火。当旺火着过后在灶前铺上洁白的羊毛毡,上面放上炕桌,将盛放胸叉骨盘和“祭灶饭”的木碗放于其上,并在干净的铜桶或木桶等器皿内舀入少许腥汤、白酒、酥油、奶子等酹祭用品,全家人依次每人三三九次滴入灶火内。接着由户主托举盛“祭骨”的木盘跪于毡上,口中念念有词,向“火神”祈祷:保佑全家免遭灾祸、吉祥如意;来年水草丰美,牲畜膘满肉肥……。家庭其他成员顺便跪于后,头略低下,双手五指伸展掌心向上举至齐眉,以表与户主的祈颂默契。户主念完祷词将所托盘内的祭品全部置入灶内,随之全家人向噼啪作响的灶火磕头。片刻全体重又肃然站起将酹祭物按如前所述再次洒入灶火,户主还用手指将盛木碗的“祭饭”捏少许投入灶内。这就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灶”的一般仪式。

  “火神”已“满意”了,人该进“祭灶”餐了。进祭灶餐前,户主还首先手捧盛于木碗的“祭饭”,用母指与食指捏一撮往室内门楣之处涂些,谓之“米拉”(涂油的意思)。然后全家欢聚一堂品尝味美可口的“祭灶饭”、羊胸叉肉等丰盛的祭灶食品、大家一饱口福。此时此刻鄂尔多斯每户蒙古族人家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节日气氛。除此之外,鄂尔多斯蒙古族还有在邻居和亲属之间争相馈送祭灶食品、彼此品尝祭灶佳肴的风俗。

   (1988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