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情况 > 文史研究

沙漠里的查汉巴拉嘎素遗址调查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3 09:20 打印 关闭 【字体:

  白宝山 王青山 吴文轩


  在鄂托克前旗吉拉苏木查汉巴拉嘎素嘎查的东部沙漠中有一座白色的古城遗址。当地牧民称它为查汉巴拉嘎素。(“查汉巴拉嘎素”是蒙语,译成汉语即是“白城”)查汉巴拉嘎素嘎查就是因这座古白城而得名。这座白城何时建成,何时废之,为何被沙掩埋,有何考古价值?为此,我们几人专门去作了调查。我们乘车从敖勒召其镇出发向东行约20公里,在距古城二公里多的沙漠边沿发现有许多古代破砖碎瓦,据当地牧民说,这里有过古代的烧砖窑,还有过古墓,但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当我们登上古城墙后,古城遗址全貌尽收眼底。古城呈长方形,城墙全部都是用白泥夯筑而成,迎着强烈的日照,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尽管城墙顶部已坍塌不完整且有的已被流沙吞没,但整个志廊与金黄色的沙漠相映衬,黄白分明,清晰可辨。特别是它的城门和四角突出宽大的马面造型雄伟,正好象一座巍峨的纪念牌,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形象,写下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创造。我们测量了白城的占地面积和城墙的厚度。全城东西长约366米,南北长约783米,总面积约为948亩。城墙顶端都已坍塌,从腰部量宽约8米,估计墙顶端宽4米,墙底为12米。

  城内已被流沙填满,形成波浪式沙丘,我们从沙丘间低洼的地方看到了堆积的瓦砾,各种颜色的泥质雨点陶器、散碎的铜器,粗制的铁器,陶碗,陶酒盅以及类似妇女用的装饰物。有风吹裸露地面的钱币,其中字迹可辨的唐代“开元通宝”和汉代的“五铢”,据牧民说,以前还有石磨石碾。城内有人新挖过许多坑,是出于挖掘珍宝的目的还是其它原因?不得而知。据说主要是挖砖,但挖出的砖已破烂,能使用的很少。城墙上有些窟窿,据牧民说,这里过去人迹罕至,是野狼藏身繁殖的地方。

  白城遗址的发现,为鄂前旗沙漠中历史地理的考察,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尽管到目前为止,没有进行过任何考古发掘工作,但是只是遗址的发现这一点来说,就已提出了这样一些无可回避的问题:白城初建的时候,这一带的自然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如果也象现在一样到处都是滚滚流沙,古人为什么要把城建在这样一个地方?反之,如果建城之初,这里并不是沙漠,那么它又是什么时候变成沙漠的?这些流沙又是哪里来的呢?

  根据有关资料和初步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白城为秦汉时期建筑的,延续到唐代废之。据史记载,鄂尔多斯地区,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过北地郡和44个县城。公元前118年西汉设过“尉国都尉”和36个县城(《汉书·地理志下》)唐代设过都督府、州,县和羁縻府、州等。鄂前旗境内现已发现的古城遗址有八座,据考察均属秦汉到唐代时期的建筑物。沙漠中的白城,从其残存的遗址物来看也是这样。从青铜器和粗制的铁器看,是周末秦汉时期的古城;从灰色泥质陶器,砖瓦砾“五铢”钱币看,是汉代古城;从“开元通宝”钱币看,此城延续到唐代。以上说明,此城以秦汉到唐代经过了一千多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9月12日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研究室副教授王北辰,硕士研究生李并成前来我旗考查时专门去观看了沙漠里的白城,他们也同意我们的看法,并说此城不是县城至少是府州军政中心城镇。

  从沙漠里的古城看,在古代这个地区一定是有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城内城外人口多,军民长期开荒种地,砍伐燃料等原因,造成沙化以至造成无法生存而遗弃。根据史书记载:在东汉时期由于战争内乱使大量人口向内迁徙流散,公元46年鄂尔多斯地区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饿,死耗一半,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破坏,到东汉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的人口比西汉时期减少十分之九。到唐代设立羁縻府、州,开荒种地效果也不好,其结果导致了白城被沙漠淹没,沦为废墟。这是一个历史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这个教训。我旗沙土壤地区生态很脆弱,搞不好很容易变成沙漠。特别城镇和城郊要保护和建设好植被。

   (1987年9月)

上一篇: